這篇文記錄的書籍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作者凱莉.麥高尼格是心理科學界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這本書有點像是記錄了她多年觀察得到的一些發現,沒有過多的論文引述,是本非常好閱讀和吸收的書籍,這篇文我們來摘錄一些這本書很值得學習的部分。
保持「成長心態」
所謂成長心態,是指「要發揮個人潛力別無他法,只有親身挑戰」。當我們碰到難關時,也正是成長的絕佳機會。也因為是難關,即使失敗了,也都不會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造成的。抱持成長心態的人具有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會比較容易成功的傾向。套句尼采說的,就是「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外型會「改變工作品質」
研究顯示「當講師服裝越端正,學生的學習欲就會越高」。根據作者自己實際的實驗結論,學生普遍會認為服裝正式的教授比較厲害,因為人會依服裝打扮評論對方。
如果身分不是需要講課,而是像我們這樣的上班族,其實也可以在外表上花點心思。我自己在平常穿著上雖然沒有到特別講究,但也絕對不會套件 T 恤配褪色的褲子就出門。我會像書中提及的,穿上我認為適合我自己也讓我心情愉悅的衣服、配戴適合的飾品。即使不是講師,光是在廁所照到鏡子,看到讓自己滿意的外觀,就能讓我充滿自信、心情也會好起來。
在職場上建立支持自己的人際關係
要改善職場人際關係的三個重點:
- 思考身邊是否有需要幫助的人
- 在職場上釋出親切善意
- 認可並感謝他人的貢獻
可能有些人的工作哲學是「上班就是把份內事情做好,時間到就下班」,我對此一直都是持保留看法,倒也不是說下班後還要跟同事去應酬、甚至假日都要參加同事舉辦的聚會等等的,而是可以多多在上班時觀察他人的狀況,主動關心甚至主動幫助他們。當我們主動幫助別人時,就能讓其他人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也幫助我們,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會閒聊的人,工作能力和好感度皆高
根據書中所述,「社交上的小歇」可以改善職場氣氛,提升專注力,並且儲備工作上的幹勁,甚至還能提升自己在工作上的評價。
而提高閒聊效果,有五項策略:
- 盡量找出能和同事直接碰面的機會
- 交流時收起手機:當我們面對面交流時,我們的肢體語言會不自覺地同步,而這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親密的友誼關係,若在交流過程中使用手機,就會打斷這個流程。
- 持續追蹤先前的話題:這在卡耐基等人際關係的書籍都有提及,人普遍喜歡「自己說過的話被記住」。
- 避免散佈「負面傳聞」
- 成為談論「正面傳聞」的人
提升幹勁的具體方法
提不起勁,是因為找不到具體的改善方法。而每個人身上都有三種基本正向動力:
- 關聯性: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群體或重要目標有所關聯。
- 自主性:可以根據自己意志所做的選擇,並且這些選擇能與自己重視的事物一致。
- 熟練:知道自己有能力處理眼前的事情,同時可以學習並提升能力至自感滿意程度。
當三個條件滿足時,我們可以提升幸福感和富足感。而當我們能滿足這些欲求,就能稱作「充滿幹勁」。
對應以上三點,可以試著自問:
- 職場上人際關係本質是什麼?要深化這層關係我們能有所作為?
- 在工作中,支持我們持續付出的目標為何?
- 如何讓自己的職涯提升?
擺脫「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
我們可能會因為太在意結果可能為失敗,而對於執行一件事情產生反效果的情況。甚至在真正面臨到失敗時,產生「我只有這點能耐,所以只能做到這種程度」的想法。
然而,這樣的念頭或想法其實也反映了我們對於這件事情有著「真正想做好」的心情。我們可以先回想,為何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再來,因為在意,所以實際上以長遠角度來看才更容易成功並成長,只要我們找到繼續前進的方法就好。
當失敗時,我們可以試著誠實面對自己,回想自己真正的心情,並將挫折、失敗當成學習成長的機會。
擺脫科技成癮的方法
社群網站或影音網站的奧妙之處,就是能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耗掉數十分鐘甚至數個小時,而這正是因為,它們很懂如何讓我們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地讓我們的腦袋釋放多巴胺。要改變這個窘境並把我們自己拉回正軌,我們可以專注在「想改變的習慣」上。
其中一個做法,就是在接觸這些誘惑前,先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比方說,當我們今天真的很想看劇,也知道這件事情會耗掉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我們可能就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兩個番茄鐘,並先完成每日規劃給自己要學習的東西,比如英文、工作相關的技能等。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為自己設定鬧鐘,允許自己即刻接觸這些誘惑,但給予時間上限。而當我們時間到了仍無法罷手時,也能藉著這個舉動體察到自己「用了哪些藉口」說服自己繼續接受誘惑。
作者自己的作法則是「工作四十五分鐘,玩樂十五分鐘」。簡單來說就是以一個小時作為一個週期,其中花費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做擬定的事情,剩下十五分鐘則是做「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我們可以思考看看,能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有那些?真心想實行,而且有明確的結束點,又能真正滿除自己的事物為何?能恢復注意力,而非消耗的事為何?
將壓力化為助力
最後要提到的是面對壓力。壓力雖對健康有害,但也對個人成長有益。
人們能在承受壓力的經驗中學習、成長。比起試圖減輕或逃避壓力,改變對壓力的看法,接受壓力本身的存在才是處理壓力的最佳方法。
我回想了讓我成長最多的幾個時期,其實也都是壓力最大的幾個時期,例如考大學、服兵役、籌備轉職、工作中幾個時間短的大型專案,每個時間都過得很不容易,但我也都在經歷過後有所成長。
當壓力過大,我們可以試著撰寫「抗逆故事」。其實抗逆故事就是有點類似自己的人生故事,可以寫下自己的職涯、人際關係或是公司內部專案的發生過程等等的。我們可以從故事中了解自己的人生到底發生什麼事,也可以思考這些事情發生的意義是什麼。從第三者的角度客觀地看看自己的狀態,就能從逆境中獲得力量,也能對未來更加樂觀。
除此之外,瑜珈、冥想、散步或其他運動,也都能增加我們的抗壓性。
以上就是我個人閱讀《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後摘錄下來對我而言很有幫助的幾個點,希望能幫助到正在閱讀的你,如果內文有任何錯誤也歡迎指出!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