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玩物esor的時間管理哲學》上課心得

Eason Lin
Jul 20, 2022

--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雖然沒有說每集都聽過,常常也都是邊做其他事邊聽,持續關注 大人的 Small Talk 應該也超過一年了。一直以來都想實際體驗看看大人學課程,考慮過自身的需求後,最後選擇了電腦玩物esor的時間管理哲學當作我的第一堂大人學。這篇文主要記錄我在課堂上印象較深的地方,最後也會簡單講些與課堂有關的個人心得。

對於時間管理的迷思

很久以前看過一則新聞,內容是媒體跟拍某任總統的一天工作行程。他一天的第一個行程便是運動,邊運動還需要邊收聽新聞。抵達總統府後則是無數的公文批改、會議要進行。到了晚上離開總統府前,還需要攜帶文件回家繼續工作。

我對於時間管理的迷思就是這樣--為自己的一天塞滿事情。我也曾經嘗試著為自己的一天假日安排類似這樣的待辦清單:

  • 學習工作相關的知識
  • 打掃家裡並整理不要的東西
  • 去健身房練一下
  • 買菜並做一些料理
  • 看一部電影

當天早上起床,我想起前一天安排的待辦。五分鐘之後,我準備好豆漿麥片並打開 Nintendo Switch,玩著風花雪月、寶可夢劍,偶爾滑滑手機或看影片,時間到就外出買中餐,就這樣直到晚上度過了一天。

為何待辦清單可能會更折騰人?

上面這份待辦清單出了什麼問題?我們逐一盤點:

  • 學習工作相關的知識:為什麼要學?要學什麼?要學多少?
  • 打掃家裡並整理不要的東西:為什麼要打掃?要打掃哪些區域?要整理衣服還是其他用品?
  • 去健身房練一下:為什麼不在家做就好?要練哪個部位?要練多久?
  • 買菜並做一些料理:為什麼不叫外送就好?要做哪種料理?要做幾樣?
  • 看一部電影:為什麼要看電影?要看劇情片還是科幻片?

看到這裡應該都會發現這個待辦清單的共同問題:沒有動機、不夠明確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找資料或任何場景需要仰賴電腦進行作業時,因為碰到了某種困難,不知為什麼就打開了 Youtube。回過神來,已經過了一小時。當人碰到對自己而言過於困難的任務時,就會下意識地逃避去做其他事情(印象中這個概念是在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看到的,如果這本書壓根沒提過類似概念還請指正),於是便造成了拖延

這也是我參加這門課的最大動機:克服拖延

接下來我會把上課最有印象的部分整理成三個重點:將目標現實化安排時間並實踐待辦回顧及修正,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將目標現實化

將目標現實化,我覺得有點類似寫演算法題目:看懂題目→確認要輸出的是什麼→思考可能的 Edge Case 或各種奇怪情況後,把思路一步步寫出來→實踐成程式碼。

了解想做事情背後的目的,就從「不斷問為什麼」開始

我們可以試著把一個自己一直掛念在心裡,但一直沒有開始做的事情開始。在課堂實作中,我提出的是「整理不要的東西」:

為什麼要整理不要的東西?因為我用不到那些東西

為什麼用不到那些東西就要丟掉?因為這些東西放著也是占空間

占空間也不會怎樣,為什麼要丟?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於是我得到了結論:我希望可以增加我能支配的空間

具體的成功故事

我對於「具體的成功故事」的理解是:完成這目標後,有誰會受益、會花費多久、有什麼可量化的成果。承接上述的目標增加我能支配的空間,分別需要填寫主角、時地和價值。

主角:有誰會受益(我)

時地:會花費多久(三個月)

價值:有什麼可量化的成果(家中用不到的個人物品減少了三分之一、部分東西變現取得三千元的額外收入)

我原本還有寫:衣服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二、書櫃上多出一排空位置,但其實這都可以被歸類在第一個價值。

思考通往成功故事會有什麼阻礙

有了目標的成果後,我有了一點動力,但光這樣絕對是不夠的。以我的增加支配空間成果,必然有不少可能會讓我放棄的問題:

  • 不確定有什麼東西用不到
  • 下班後很累不想管這件事,假日當然更不想管
  • 可能會買新東西拖累進度
  • 有些東西可以賣錢,但不知道有什麼管道
  • 較大型的物品不知道如何丟棄

針對阻礙設定階段性成果

既然設定的阻礙,那就為阻礙一一設定階段性成果再慢慢突破吧!我挑選了兩個阻礙:

  • 不確定有什麼東西用不到
  • 有些東西可以賣錢,但不知道有什麼管道

不確定有什麼東西用不到,就可以列出以下階段性成果:

  • 將玩具類分為可賣錢、不可賣錢
  • 找出所有適合當季,但該季一直沒穿到的衣物
  • 把看一眼就知道不會再次翻開的書整理出來

有些東西可以賣錢,但不知道有什麼管道,則可以列出類似的階段性成果:

  • 研究蝦皮賣場的使用方式
  • 了解物流的處理方式
  • 了解可賣錢玩具的大約價值

將階段性成果拆解為可立即執行的行動

由於上面的階段性成果,皆能再拆解成可立即執行的行動。以「不確定有什麼東西用不到」開始,便可以拆解為:

  • 將家中有的一張大桌清空
  • 將小櫃子的玩具一一抓出並放在大桌上
  • 將大櫃子的玩具一一抓出並放在大桌上
  • 將床下四個抽屜的玩具一一抓出並放在大桌上
  • 將可賣錢的玩具歸類在大桌左邊、不可賣錢的玩具歸類在大桌右邊

做到這邊,「不確定有什麼東西用不到」這個階段性成果便算是達成。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將家中有的一張大桌清空」已經從「不確定有什麼東西用不到」如此模糊的概念,變成類似「用清潔劑清洗流理臺」、「把垃圾拿到社區垃圾場丟」這樣,只要看到,不經思考就馬上知道要做什麼!

再拿出一開始的待辦「學習工作相關的知識」,如果我能拆解細到「閱讀 Medium 收藏的 A、B 等兩篇文」、「以 frontendmentor 的 XXX 題目版型為目標進行切版練習」,也許吃完早餐後,我打開的就會是電腦而不是 Nintendo Switch 了。

安排時間並實踐待辦

進攻型行事曆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會有許多目標,都可以透過目標現實化的流程化成階段性成果,並拆解成可立即執行的待辦項目。我們可以將「重要緊急」目標中的階段性成果放入行事曆。以我自己的例子可能會長這樣:

進攻型行事曆可以幫助我們預先規劃並留下時間去做重要緊急的目標。我個人對重要緊急目標的理解,就是「在多久內要完成某個目標」。比如「七月讀四本閒書」我個人就會把它定義成重要緊急並寫入進攻型行事曆。

子彈筆記

儘管有重要緊急的事情需要在時間內完成,我們可能也會有重要不緊急或是緊急雜事需要處理,這時候就可以把它和重要緊急的事項一起寫入子彈筆記,以我自己的例子可能會長這樣:

重訓為重要不緊急、廚房閱讀和心得為重要緊急、買蛋則是緊急雜事

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為什麼有子彈筆記還需要進攻型行事曆呢?我每天看著子彈筆記也知道我要做哪些事情啊!這部分我沒有吸收得很完全,不過我個人的理解這樣的:進攻型行事曆可以讓我們超前佈署,大概抓出可支配的時間會已經被占用掉了多少,這樣我們在撰寫子彈筆記時,也才能有所取捨。

回顧及修正

將目標現實化,也安排了時間及執行,最後回顧並進行修正,才能讓表現更好,在回顧上可以使用 KPT 覆盤框架進行。

KPT 覆盤

KPT 由 Keep, Problem 及 Try 組成,三個詞大概代表以下意思:

  • Keep(保持):可以保持行動,下次照常執行的部分
  • Problem(問題):這次行動碰到什麼問題?
  • Try(嘗試):調整目標拆解及行動清單並再次嘗試

具體使用方法,我以課堂上記錄的「無法完成小掃除」作為例子:

比較可惜的是心得文的當下我還沒測試過新流程,不過其實光是把原先的行動流程列出來,就大致能知道因為把體力花費大的掃除工作集中在了最前面,才導致後面因為累了加上自我原諒的心態,就把剩餘的掃除工作往後拖延。

藉著這樣的覆盤,我們就能讓實踐起來卡卡的待辦項目可以被檢討改進,如果像是小掃除這種重複性性質高的目標,便可以藉此提高效率。

結語

聽了這麼久的大人學 Podcast,第一次實際體驗課程的感覺還蠻棒的,環境的安排非常舒適,無限供應的膠囊咖啡、飲料,以及點心等熱量補充利器也很有效地讓我在七個小時的課程進度中可以保持精神專注聽課。也真不愧是時間管理的主講者,Esor 授課的腳步不快不慢,感覺不到有任何一分鐘是被浪費掉的。

最後也感謝公司全額補助我上這門課,以及第六組的同組組員們一起積極團隊合作最後在課堂上拿下了最高積分。

以上就是關於電腦玩物esor的時間管理哲學上課心得了,如果對這門課有興趣,建議可以先聽聽看大人的Small Talk EP211及翻閱看看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希望這篇文可以幫助到你,如果課堂記錄的部分有任何錯誤,還煩請指正,謝謝大家。

--

--

Eason Lin
Eason Lin

Written by Eason Lin

Frontend Web Developer | Books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