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篇文我想紀錄一下三月份讀過的其中一本書:《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這本書比較特別的是我是在電子書網站每日促銷時以 99 元的極低價購入,沒有很仔細看書的介紹,導致內容和我預期的有點落差,因此不會遵循一、二月所使用的心得框架。不過,因為中後段看得很開心也畫了非常多線,因此還是選擇了這本,內容會著重在它讓我得到了什麼收穫。
這本書原名叫做《The Passion Paradox: A Guide to Going All In, Finding Success, and Discovering the Benefits of an Unbalanced Life》所以更直白的翻譯其實應該是《熱情悖論》,不過我想翻成《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也沒有問題,一來是確實還是有符合到書中想傳達的內容、二來則是若照翻《熱情悖論》,恐怕我就不會購入這本書了。
熱情可能會導致什麼問題?
既然使用了悖論這個詞,就代表著熱情乍看之下是個很棒的元素,實際上可能存在著某個我們沒有發現的問題。
首先是被外在成果及外在認可牽著鼻子走。我們可能因為獲得了一些外在的正向回饋,不論是大量金錢、好名聲或是粉絲等,都可能因為這些外在因素,逐漸把熱情從「事情本身」移轉到「帶來的成果」,若在移轉後面臨挫折或慘敗,可能就會導致內心受到重擊。
除此之外,我們可能會因為過度投入,導致眼裡只有熱情,其餘視而不見,忽略了原先我們生活原本就存在的人事物,長時間下來可能導致身心俱疲,最後喪失樂趣。
總體來說,外在成就通常不會是我們追隨熱情的主要目標,但是當我們享受到外在成就時,就有可能對這份熱情產生得失心。也因此做事時最關注成就的人最難成功,而不在乎成就與否,且心繫做事過程的人,反而容易成功。
運用專精心態
專精心態意指「重視當下奮鬥和長期投入」,是我們在追隨熱情可以實踐的一種心態,其中包含六個組成要素:
- 內在驅力:能正確運用此心態的人,他們往往受到「想提升自己並參與活動的」的渴望,並採取這個思維去驅動自己;他們也不把自己與他人,而是與過去的自己比較,不為特定目標努力,而是追求持續實踐的過程。
- 專注過程:是否達成期待的目標,很多時候與我們的努力沒有直接關聯,再努力都有可能因為一個外在因素讓自己無法達成目標。不重視達標與否,而是重視在追隨目標的過程中有無好好奮鬥。
- 不操心是否能做到最好:當我們不再憑一時的成敗來看待自身,而是以整體的努力是否有助於持續成長與發展來定義自己時,我們的追求就不再是目標,而是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分。
- 接納短期失敗,換取長期利益:碰到失敗時,我們吸收寶貴教訓。每多一次失敗,就多明白一點如何提升自我,短期的失敗便能換來長期的利益。
- 培養耐心:想讓自己有任何長久改變,都得運用大量時間來兌換,耐心便變得非常重要。
- 心在當下:實踐熱情時,我們全神貫注並全心投入,就能對這件事情有新的體會。
練習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亦即評估、管控、積極應對核心價值、情緒、熱情所在、個人行為及對旁人的影響,從而認清自我。
若要與熱情共存,自我覺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例如,我們可以以定期將自己從自我抽離,假設自己是另一個人,作為它人觀察自己。衡量此人的熱情,想想自己想對此人說些什麼。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引發自己的敬畏之心。我自己就曾有這樣的經驗:花了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沿著步道爬到了觀音山的一個點,眺望著台北港,突然就覺得思緒清楚了很多。當我們引出自己的敬畏之心時,能使思慮澄明,客觀評估真實的自我,並能思考如何引導精力、落實熱情。能引發敬畏之心的作法有:
- 沉浸於自然環境
- 遙望日落、星星或月亮
- 瀏覽藝術作品
- 聆聽動人音樂
- 觀看專業人士展現技藝,例如聆聽音樂會、觀賞球賽等
正念冥想也是一個可以實踐的作法,有太多書籍都在提倡冥想的好處。我自己保持冥想的習慣已經有三個多月,相比以前更容易專注,情緒也不容易有太大波動。正念冥想的作法非常單純,就是盤腿坐著,把心思專注於呼吸時的感受。在思緒或情緒出現時,坦然面對、不加批判,待它們離去後繼續將心思專注於呼吸上。
書中鼓勵每天能做到冥想二十分鐘以上,我自己則是僅有每天起床時花十分鐘冥想。書中也提及:養成習慣後,會慢慢能把情思與「自我」分隔開來,對於自我覺察是有相當幫助的。
結論
熱情本身非善也非惡,單純只是我們的一種強大情感。我們可以採取專精心態讓自己能以正確的內在去實踐我們的熱情,並透過自我覺察去抗衡熱情帶來的強大慣性,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掌握熱情而不被其所控。熱情是天賜福份還是天降災禍,就由我們來決定。
以上就是關於《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我的閱讀心得,說是閱讀心得比較像是我自己整理的摘要。這本書前半段比較是在闡述為何熱情可能帶來反效果,中間敘述如何用正確的心態面對熱情,後段則是提供自我覺察的指南,我自己覺得很值得投入時間閱讀。希望這篇文有幫助到你,若內文有任何錯誤,也歡迎指出。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