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心力交瘁嗎?幾個追求並保持平靜的方法

Eason Lin
Apr 5, 2024

--

Photo by Cris Saur on Unsplash

從去年約莫十月開始,我以往幾乎每月更新一到兩篇的文章的部落格幾乎停擺。雖然中間有斷斷續續寫幾篇文章,但頻率相較以前確實降低了很多。

起初我覺得只是因為我忙著談戀愛加上當時有兼職才沒有時間。隨著時間過去,我才發現其實是因為焦慮導致我開始抗拒寫作,這件能帶給我成長也多少能為社群做一點點貢獻的事情。

我很開心自己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焦慮的狀態,連我的 Apple Watch 都發現這件事情(我這幾個月的平均心跳上升了一個層級),也很開心自己在花了幾天的時間翻完了這本《愈平靜愈有生產力》,透過這本書,我審視了自己的狀態,也因此找回了寫作的動力。

這本書是《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的作者克里斯.貝利,他在一次演講中察覺到了自己的狀態不太對,便花了點時間釐清及改善自己的狀態。書的英文是“How to calm your mind”,直翻是“如何讓自己平靜下來”(我自己是比較喜歡這個名稱,雖然這本書的確證實了越平靜產能會越高)。

為何焦慮會導致生產力下降?

根據書中敘述,焦慮會嚴重傷害認知能力,導致我們的資源變少,無法深入思考。根據某項研究指出,焦慮會導致注意力空間縮減大約 16.5%。

以我自己為例,當我在上班時感到焦慮時,我的心思會飄向讓我感到焦慮的源頭。這勢必會導致我工作的效率降低,因為我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專注在上面,也會導致我的產能和產出品質都降低。

你過勞了嗎?過勞也會導致生產力下降!

根據這裡想強調一下,過不過勞並不能與工時是否過長劃上等號。之所以在這裡提到過勞,是因為過勞會導致慢性壓力的產生、根據研究也發現,59%被診斷為過勞的人同時也被診斷出焦慮症。

導致過勞的六大因素如下:
⭐ 工作量:自己承受了超出自己能完成的工作量。
⭐ 缺乏控制:自己有多少自主空間和資源去完成自己想做的專案。
⭐ 報酬不足:除了薪資外,我們的成果是否受到肯定、我們的工作是否有意義都算。
⭐ 社群品質:工作環境成員的關係好不好、是否有勾心鬥角、會不會互相幫助都是。
⭐ 公平:這個環境對自己來說是不是公平的、會不會因為性別、婚姻關係等無關的因素影響自己的升遷。
⭐ 價值觀:我們的工作產生的價值是否是我們認同的?

貪多心態引發我們的慢性壓力

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從一般人到富有的人,平均下來會希望「自己比現在擁有的金錢再多50%」,不論他們的收入是多少,答案都非常接近。從這個調查我們可以得知:不論我們擁有多少,我們都會想要更多。

然而,當我們不斷地想要更多,就會忽視自己達成了多少成就,也會不斷地鞭策自己去取得更多。也就是說,持續不斷地追求只會讓我們離平靜更遠,並引發更嚴重的慢性壓力。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像我一樣,總是想方設法盡可能讓自己在一個時間內做更多事情。通勤、做家事時一定要邊聽 Podcast、吃飯時邊滑 IG、如廁時看小紅書、工作時邊聽 Youtube 的速講某部看過的影集或小說,連下樓買個晚餐都要邊聽 K-Pop。忙碌狀態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正在取得更多,但實際上我們受到的刺激愈多,慢性壓力就會愈大,也會愈遠離平靜。

Photo by Christian Erfurt on Unsplash

找回平靜的幾個方法

要提升生產力,我們就必須減緩焦慮、找回平靜。找回平靜有許多方法,我們不需要全部遵從,但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幾個試試看,畢竟作者也是根據自己親自的試驗來得知這些方法的。

品味生活

問問自己一個問題:哪些時刻最讓你回味無窮?

品味能提供我們一個空間,讓我們放下貪多心態、成就思維等,好好沈浸在當下的愉悅。想想讓自己回味無窮的時刻,並列出自己的「品味清單」,我們可以每天從清單中挑選一件事並好好品味。以我自己來說,仔細回想後我發現能讓我品味的活動:
⭐ 在咖啡廳中搭配一杯手沖,不受干擾地閱讀一本書或寫作
⭐ 自己或跟著大家練習排舞
⭐ 根據一個已確定的設計稿進行切版、或根據一個已確定的需求構建一個小型 Web App
⭐ 組裝樂高或萬代的模型
⭐ 和另一半窩在沙發上看動畫
⭐ 和朋友一起打羽球,並在休息時間閒聊
⭐ 在大稻埕邊聽音樂邊慢跑

遠離刺激

我在閱讀一些與生產力有關聯的書籍後發現到一個共通點,這個共通點的其中原因終於讓我在這本書得到解答。這個共通點是:

絕大多數的作者都會嘗試遠離社群媒體,他們也都發現這讓他們更能專注於其他真正重要的事物。

當我們進到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小紅書, 抖音等網站時,首先出現的通常都會是我們有興趣的內容,這歸功於這些應用程式背後開發團隊設計的演算法,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竭盡所能地刺激我們的多巴胺分泌。

然而,我們愈是頻繁地與這些社群媒體互動,它們就會愈刺激我們的心智,直到最後,我們就會習慣被多巴胺主宰。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閒暇之餘總是低頭看著手機,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少待辦事項要透過手機完成,而是因為這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

然而,這些東西不僅會帶給我們大量刺激、帶走我們的注意力、也會帶走我們對其他真正重要事物的感受。除此之外,在社群媒體上,大家通常會展現自己最好的那一面。當我們看到大家看似都過得很好時,不免地也會產生自己過得不好的錯覺,從而導致不平靜。

平靜的一大關鍵就是減少這類的刺激。因此,遠離這些社群媒體,就會是我們追求平靜的方式之一。

選擇「類比世界」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這本書就有提到,i世代的人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數位世界及更少的時間在類比世界,而這讓他們更加憂鬱。

我們每天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被這兩種世界切割:類比世界和數位世界。然而,我們的大腦就是針對類比世界所設計的,因此我們花越多時間在類比世界,感受就會越好。

我們可以直接透過活動去區分類比和數位世界:
⭐ 類比世界的活動:品嚐咖啡、打球、玩桌遊、密室逃脫
⭐ 數位世界的活動:發布限時動態、查看電子郵件、打電動
⭐ 可以選擇在任一世界完成的活動:記帳、買車票、看地圖、用計時器

作者歸納出一個很簡單的選擇方式:如果希望這件事情是有效率的,就選擇數位世界;如果希望它是有意義的,就選擇類比世界。例如,同樣是玩遊戲,桌遊、密室逃脫比電子遊戲更能拉近我們的距離(當然,如果玩像是狼人殺那樣的遊戲狂貼臉也是有可能造成反效果);我們可以選擇去買台北市的地圖並繁瑣地記錄如何抵達碧山巖、也能直接透過 Google Map 導航,而一般情況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它免費且更有效率。

其實選擇類比世界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時間會變得更難忘、我們與人的直接接觸也會變得更多,這都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也讓我們更能傾向平靜的那一端。

運動和冥想

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幫助我們達成平靜狀態。上飛輪課、和朋友打球、走路、甚至只是做家事,都可以算是運動的一環,我們可以多嘗試不同類型的活動去找到適合自己的,但一定要保持運動的習慣。

冥想也是一個幫助我們找回平靜的方式。過程很簡單:找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設定定時器(2分鐘到15分鐘我認為都沒問題)、坐下並閉上眼睛、全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

我自己其實中斷冥想已經有一段時間,這也有可能是導致我愈來愈焦慮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我一直記得的就是,當時每天早上提早十分鐘起來進行冥想,冥想後的感受都很不錯。

Photo by Sage Friedman on Unsplash

最重要的是:不要強迫自己、但也要在不給自己壓力的前提下盡可能嘗試

這本書中提到很多找回平靜的方法,我其實也就是擷取了幾個我有打算嘗試的事情,作者甚至有透過停止攝取咖啡因去實驗,但我自己就沒有打算不喝咖啡,因為我很喜歡喝手沖,叫我不要喝真的太為難我了。

我自己從這本書領悟到一個很深的道理就是:多嘗試,但不要遵循書中的每一個解方。一來是這是作者親自試驗出來的結論,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二來是當我每種方法都想採取時,我似乎就陷入了貪多心態的陷阱,而這個追求平靜的過程也許就會讓我自己更遠離平靜。

以上就是關於《愈平靜愈有生產力》這本書的閱讀心得了,作者的另一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我自己也很推薦。希望這本書有幫助到你,如果內文有任何錯誤也煩請不吝指出,謝謝。

References:

https://www.kobo.com/tw/zh/ebook/yBQnNuZdETurWSKVAO_Pvg

--

--

Eason Lin
Eason Lin

Written by Eason Lin

Frontend Web Developer | Books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