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讀完《最有專注力的一年》後,我完成了自己訂的一個小目標——在兩年內讀完一百本書。這是一個我去年開始培養出來的興趣、花的多數是零碎的時間、我也幾乎沒有做這件事情時感到壓力或無趣。如果你是買了很多書但遲遲沒有讀、讀了幾頁就開始想睡覺、或是想但沒有時間閱讀的,希望能藉由這篇文能帶給你一些激勵或啟發。
為什麼要閱讀?
舉凡比爾蓋茲、巴菲特、查理蒙格、伊隆馬斯克、張忠謀等人,他們無一不是這個時代的頂尖人士,而他們的共同的興趣就是閱讀。
日本小說家本間久雄有句話:「很多人都是三十歲就死了,直到八十歲才埋葬。」隨著我們年齡愈大,我們的生活圈很容易因為工作、人際關係等因素越來越小。如果沒有刻意去拓展自己的認知,多吸收不同的觀點,我們所在的溫層很容易我們的思想慢慢固化,而閱讀是吸收不同觀點最低成本也最快速的管道。
我很喜歡樊登在《讀懂一本書》的這段敘述:「讀一本書,你只要幾個小時或幾天的閱讀,就能掌握一個人幾年甚至幾十年所總結的智慧……」,為了完成《馬斯克傳》,華特.艾薩克森跟在馬斯克身邊好幾年、克里斯.貝利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親自實驗,寫出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喬治.馬丁耗費了數千個夜晚坐在一台舊電腦前、用著幾十年前的文書軟體,才寫出好幾本《冰與火之歌》、林奕含流下了無數的眼淚,才寫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我們作為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就是我們能藉由文字傳承我們的知識,知識的傳承讓我們創造了文明,而書本就是廣傳知識最簡單的方式。
我是如何養成閱讀習慣的
我在剛出社會就會買書來看,但成效與多數人差不多,總是翻個幾頁就分心跑去做其他事,一本書可能拖個兩個月都讀不完。直到大約在兩年前,不知為何我突然決定要成為認真閱讀的人。為了節省空間、並做到隨時能帶著大量書籍在身上,我開始考慮從實體書改買電子書。
再三思考後,我在專用的電子閱讀器和普通的平板中選擇了後者,最後入手了一台 iPad。之所以選擇 iPad,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在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容易三分鐘熱度,如果最後放棄了這個想培養的興趣,至少它還能拿來寫筆記、看劇或玩遊戲。結果直到兩年後的今天,閱讀對我而言已經是像吃飯一樣自然的事情了。
寫這篇文的當下我稍微思考了一下為什麼這個興趣能成功培養出來,我大概歸納了幾個原因:
- 我在初期刻意把「無意義的手機時間」取代為打開電子書 App
- 習慣養成的前期我選擇的書籍大多數勵志類或我有興趣的主題,且它們都不厚、有效又易懂
- 因為有大量書籍可供我選擇,幾乎不會有「現在好累不想看書」的狀況,狀態好的時候就讀比較難懂的書、狀態不好時就讀易懂的書
我在早期把主要的讀書時間分配在了中午吃完飯到小睡前的這三十分鐘的時間及睡前大約三十分鐘的時間,這些時間原本我都是拿來看廢片、刷社群動態,所以對我的生活幾乎沒有影響。
閱讀帶給我的改變
如果要說閱讀帶給了我什麼明顯的改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點:
- 我感覺自己的思辨能力變強,對於不同立場能進行更多面向的思考
- 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平靜些,能將更多的重心放在自己,不再那麼在意外界發生的事情
- 我感覺自己會更有意識地利用零碎的時間,不會漫無目的地消耗它
如果想養成閱讀習慣,有什麼建議
踏入社會後,閱讀就不在是為了應付考試。如果說是為了拓展認知、吸收作者的知識總覺得有點高大上。我認為在不知道要讀什麼的狀況下,可以思考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我的生活中有沒有什麼困擾我許久的問題?」
例如在找另一半時一直很卡,可以讀 Get the Guy、為何會拿好人卡;在人際關係中總是無法跟人打好關係,可以讀人性的弱點;覺得時間管理很困難、總是在無形中浪費時間,可以讀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等等的,運用書中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當我們發現書中的資訊真的有用時,我們便自然而然能養成閱讀的習慣。
對於選書的想法
我平常有聽 Podcast 的習慣,書單中有好幾本書都是聽了文森說書或下一本讀什麼後入手的,如果不喜歡逛書店或網路書城,我個人很推薦用這樣的方式去選書。
如果是時常會逛書店的人,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去選書:
- 看封面和背面的資訊,書中的重點、有誰推薦等都會寫在這
- 一翻開書通常會先看到推薦序,我自己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也是能讓人快速決定這本書適不適合自己的區塊。因為寫推薦序的人會在序中摘錄一些書中很精華、很重要的部分,也會提到這本書帶給他的一些收穫。
- 目錄也很重要,目錄就是一句句作者把每個章節濃縮出來的一段話,讀過目錄就能大概知道作者在這本書中會提及哪些東西。
- 如果還有餘裕,翻到有興趣的章節讀一段,看看作者或譯者的用字讀起來會不會過於艱澀。
在這幾件事情都完成並都滿意後,就可以考慮入手此書籍。
該選擇實體或電子書
有些人喜歡實體書,因為摸得到、也能擺在書架上,我也會購買實體書,但多數是工作上需要的工具書或是電子書商城買不到的相對冷門書。如果要我給予建議,我會強烈建議選購電子書。原因如下:
- 攜帶方便:我們每一刻的精力都不太相同。精神較好的時候可以讀比較需要思考的書籍;精神較不好時可能就更適合讀比較易懂的書籍。如果選購電子書,只要攜帶一台平板或閱讀器甚至手機,就不怕會有「我現在不想看帶出來的這本書」的情況。
- 節省空間: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實體書會以非常驚人的方式開始堆疊,很快地房間可能會被堆滿。如果是像瓦基那樣讀完就會賣出的話倒是無所謂,但如果在這部分很懶的話,電子書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 價格便宜:電子書因為幾乎沒有成本,價格通常會比實體書便宜。
- 不必等:如果是在網路上下訂,至少都得等個 16 小時以上。
- 不怕畫得亂七八糟:在電子書上的註記或畫線如果需要更改是很簡單的,實體書則容易留下塗改痕跡。
媒介的部分我個人推薦 Kobo,它的電子書量豐富、閱讀 App 好用、跨裝置同步功能很齊全(iPhone, iPad, Mac 三方都可以直接同步進度),每天都會推一本 99 元的書,好像也能用瀏覽器讀,但我沒有嘗試過。
我自己接下來的閱讀方向
其實在這兩年來,我有隱約感覺到自己陷入了追求數量的誤區。讀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或《冰與火之歌:群鴉盛宴》都是讀完一本書,但兩者的厚度就差非常多。
我在中後期有開始為了追求數量刻意選擇相對頁數更少的書籍,導致一些一直想讀的書,例如《原則》、《快思慢想》、《賈伯斯傳》、《安娜·卡列尼娜》、《雙城記》、《永恆之王》這類頁數更多的書都被擱置,我自己覺得滿可惜的。所以接下來我會盡可能不去在意閱讀的書本數,分配更多時間給我真的有興趣但一直被擱置的那些書。
此外,我也會開始嘗試接觸更多領域的書籍,例如經濟學、哲學,並開始鑽研我有興趣的,例如榮格的心理學、世界近代史等。
結語
兩年過去了,現在搭捷運的時候我就用手機讀、在咖啡廳喝咖啡、公司的午休時間或在哪裡等人的時候我就拿出平板讀。閱讀對我來說如同刷短影音、打手遊或看劇一樣自然,雖說我從沒有因為大量閱讀而真正獲得什麼可量化的好處或收入,至少這件事情能持續帶給我新鮮感和快樂,光是這點就讓我很滿足了。最後附上查理蒙格的這句話:
「我手裡只要有一本書,就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感謝你閱讀至此,如果有任何疑問也可以留言問我喔!